The Design and Consideration of Medical Genetics Training Courses for Clinical Physicians Specializing in Rare Diseases
-
摘要:
罕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是医疗实践中的重大挑战。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医学遗传学在罕见病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高临床医师在这一领域的专业水平,系统的医学遗传学培训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学遗传学的培训现状,探讨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优化培训效果的策略,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其在罕见病诊疗中的综合能力。
Abstract: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re diseases have long been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the medical practi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and genetics, medical genetic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re diseases. Systematic medical genetics training courses are essential for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clinicians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rare diseas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medical genetics training, discus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opose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re diseases.
-
Keywords:
- rare diseases /
- clinicians /
- medical genetics /
- curriculum design /
- training
-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发病率极低、病因复杂且难以诊治的一大类疾病统称。全球范围内罕见病数量超过7000种,患者总数超过3亿[1]。中国罕见病患者估计有6000万以上[2]。由于罕见病种类繁多、诊断难、治疗难、同质性差[3],且大多是与遗传相关的多系统受累的综合征性疾病,临床医师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其在罕见病诊治过程中常常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罕见病的病因得以揭示,但遗传学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复杂性使得临床医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辅助诊断的利器,迫切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4]。因此,系统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培训不仅能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最新的遗传诊断技术,还能提高其在罕见病诊疗中的综合能力。本文将从医学遗传学培训现状、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内容设计及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提升罕见病临床医师的医学遗传学专业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提供参考。
1. 罕见病临床医师医学遗传学相关培训的国内外现状
在中国,医学遗传学的教育多集中于医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但针对罕见病的专业课程相对较少[5]。多数医学院校的遗传学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导致临床医师在实际诊疗过程中面对罕见病时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技能[6]。虽然部分大型医院和科研机构开展了罕见病相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但是这些培训覆盖面有限,无法满足广大临床医师的需求。同时,这些培训多以短期讲座和研讨会形式进行,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得临床医师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培训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遗传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程度低,需加强相关培训[7]。
在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意识到医学遗传学在罕见病诊疗的重要性,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8]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9]设有专门的医学遗传学培训项目。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10]和欧洲医学遗传学委员会(European Board of Medical Genetics,EBMG)[11]也开设了针对临床医师的医学遗传学培训项目。这些国家的培训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临床医师罕见遗传病诊疗的综合能力。
此外,欧美国家还设有遗传学专业的认证制度和机构,如EBMG和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资质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BMGG),临床医师必须通过认证机构严格的考试和实践考核,才能获得相关资格。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临床医师遗传学专业水平和罕见病诊疗能力。
2. 罕见病临床医师医学遗传学相关课程的设计原则
2.1 以需求为中心
培训课程设计应首先明确临床医师在罕见病诊疗中的具体需求。根据《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查》2020—2021年数据[12-13],即使是熟悉的病种,仍有1/3临床医师对这些罕见遗传病的认知评分较低,反映出相关从业人员知识储备的不足。此外,笔者与三甲医院部分临床医师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在医学遗传学知识储备和临床实际案例的遗传分析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临床医师在罕见病诊断中的常见误区和困难,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以胜任力为导向
为了培养临床医师在罕见病诊疗中的胜任力,课程设计应侧重于培养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如遗传检测方法的选择、检测对象的选择、如何解读遗传变异,以及如何给出家系遗传咨询意见等。课程设计应包含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通过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病例,进行遗传检测方法原理讲解、结果分析与解读,提升临床医师在面对复杂临床实践时的应对能力和挑战解决能力。
2.3 多学科协作
罕见遗传病通常累及多器官系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单一学科的知识难以全面覆盖诊疗需求。因此,培训课程的师资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遗传学、内科、儿科、神经科等领域的专家。例如,可通过围绕案例展开讨论的形式,由多学科专家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使学员深刻理解医学遗传学在罕见病诊疗中的应用,学会罕见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有助于快速提升临床医师的综合诊疗能力。
3. 罕见病临床医师医学遗传学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
3.1 基础理论模块——在线课程
基础理论模块涵盖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包括基因组和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变异及其致病性、传统及新兴的遗传检测技术、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病、典型和非典型孟德尔遗传、单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评估、致病基因鉴定策略、发育与遗传(出生缺陷)、肿瘤与遗传、多因子遗传与复杂疾病等。同时还包括遗传医学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组医学的新观念、新思路考虑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本模块以在线课程形式开展教学。在线课程不仅包括以上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案,还围绕重要知识点设计了课后作业、试题库,临床医师可自选时间以自主学习和自主测试完成理论部分的课程。
3.2 案例分析模块——翻转课堂
罕见遗传病案例分析是培养基因组医学时代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模块通过典型遗传病例的展示和讨论,指导临床医师从遗传学角度思考临床问题,通过病例分析结合遗传学原理形成诊断思路。
本模块以翻转课堂形式开展教学。遗传学老师与临床专科老师共同参与授课。课下临床医师自主学习该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防等,以及本病最新、全面、权威的相关基因组方面的信息;课上围绕病例展示该遗传病临床与遗传相关的知识与原理,提出诊断思路;由遗传学和临床老师组织讨论,通过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和教师点评等环节,加深对该遗传病临床特点及其所涉及的遗传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3.3 实践操作模块——小组学习
遗传检测报告解读与遗传咨询技能培训等实践操作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遗传相关网络资源包括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can Inheritance in Man, OMIM)、GeneReviews、UCSC Genome Browser、ClinVar、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 HGMD)等数据库使用实践;染色体芯片数据分析与变异致病性评估;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与变异致病性评估;基因检测报告解读;遗传检测前后遗传咨询技能培训。
本模块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通过网络实操掌握各种遗传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从而指导检测方法的选择;通过模拟遗传咨询,学习如何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基因检测结果、风险评估及其预防措施等。小组成员之间就各部分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3.4 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师通过自主学习在线课程建立遗传学基础知识架构,线下课堂上通过基于典型病例的遗传病深度学习,以及遗传数据实战分析,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知识进行分析提炼和临床应用的转化(图 1)。通过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使临床医师可以深刻理解这些遗传学原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实现遗传学知识的有效临床转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罕见病临床医师医学遗传学相关课程的培训效果评估
4.1 基础知识测试
在线课程部分,每小节后设计小测试,多为选择题,旨在考察临床医师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大专题后设计课后作业,多为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旨在全面考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通过基础知识测试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补充。在线测试平台方便临床医师自选时间进行自测和复习。
4.2 数据解读和遗传咨询技能考核
设计临床实际案例分析,考察临床医师在基因检测方法选择、结果解读和遗传咨询等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通过模拟遗传咨询考核,评估医师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解释基因检测结果和再发风险等方面的能力。
4.3 罕见病诊疗的胜任力评估
最终评估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对临床医师在罕见病诊疗中的胜任力进行评估。通过定期跟踪和回访,了解受训医师在实际诊疗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课程。
5. 结语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新兴遗传检测技术的涌现,遗传变异对于罕见病病因的贡献已被广泛认识,这一认识为疾病诊断和患者临床管理带来新的方法[14]。然而,绝大多数临床医师对于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不熟悉。随着技术革新和医学理念的更新,遗传(基因组)医学的教学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过程,这是在罕见病临床医师中进行医学遗传学相关培训的初衷。
罕见病临床医师医学遗传学课程设计既注重成人教育法的使用(如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小组教学),又紧跟遗传(基因组)医学新理念和进展,通过上述详细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效果评估,能有效提升临床医师在罕见病诊疗中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应对罕见病诊疗的挑战,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多学科协作和持续教育的理念,也将进一步推动罕见病研究和诊疗的发展,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作者贡献:刘雅萍负责文章撰写;沈敏和张抒扬负责文章审核。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1] Haendel M, Vasilevsky N, Unni D, et al. How many rare diseases are there?[J]. Nat Rev Drug Discov, 2020, 19(2): 77-78. doi: 10.1038/d41573-019-00180-y
[2] Guo J, Liu P, Chen L, et al, National Rare Diseases Registry System (NRDRS): China's first nation-wide rare diseases demographic analyses[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1, 16(1): 515. doi: 10.1186/s13023-021-02130-7
[3] Tambuyzer E, Vandendriessche B, Austin CP. Therapies for rare diseases: therapeutic modaliti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ahead[J]. Nat Rev Drug Discov, 2020, 19(6): 93-111.
[4] Alkuraya FS. How the human genome transformed study of rare diseases[J]. Nature, 2021, 590(7845): 218-219. doi: 10.1038/d41586-021-00294-7
[5] Wang W.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progress in the past 70 years and a vision for the future[J]. BMC Med Educ, 2021, 21(1): 453. doi: 10.1186/s12909-021-02875-6
[6] Tumiene B, Peters H, Melegh B, et al. Rare disease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beyond: time to act[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2, 17(1): 441. doi: 10.1186/s13023-022-02527-y
[7] Li X, Liu M, Lin J, et al. A questionnaire-based study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the status quo of rare disease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in China[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1, 16(1): 327. doi: 10.1186/s13023-021-01954-7
[8] Shchelochkov O. NIH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residency[EB/OL]. (2022-04-11)[2024-06-10]. https://www.cc.nih.gov/training/gme/programs/medical_genetics.html.
[9] Johns Hopkins Medicine. Clinical genetics residency program[EB/OL ]. [2024-06-10].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genetic-medicine/education-training/clinical-gene-tics-residency-program/residency-program.
[10] Genomics Education Programme. NHS genomics education programme[EB/OL ]. [2024-06-10]. https://www.genomicseducation.hee.nhs.uk/.
[11] European Board of Medical Genetics.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EB/OL ]. [2024-06-10]. https://www.ebmg.eu/406.0.html.
[12] 中国罕见病联盟. 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查2022[R]. 北京: 中国罕见病大会, 2022. [13] Zhang H, Xiao Y, Zhao X, et al. Physicians' knowledge on specific rare diseases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China[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2, 17(1): 120. doi: 10.1186/s13023-022-02243-7
[14] Collins FS, 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J]. N Engl J Med, 2015, 372(9): 793-795. doi: 10.1056/NEJMp1500523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向阳,龚力,何谦,卜嘉彬,万智. 罕见病医学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华西医学. 2025(01): 7-1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