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专家笔谈

显示方式: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封思琴, 唐牧云, 吴炜, 张抒扬
2023, 2(1): 6-16.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3.01.002
摘要(58) HTML(9) PDF(18)
摘要: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组以LDL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疾病,是儿童期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也是脂质代谢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可导致各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该疾病认识的深入及新型降脂药物的研发,FH的治疗策略愈发多样化。但目前FH的知晓率和诊断率均较低,治疗状况较差,为了加强社会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对FH的流行病学、诊断与筛查、治疗予以总结。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
黄伸伸, 邱家勇, 毛毅敏
2023, 2(1): 17-26.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3.01.003
摘要(29) HTML(5) PDF(4)
摘要: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CTEPD)是急性肺栓塞后因肺动脉内血栓残留、机化,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PH)的一类疾病。随着诊疗的不断进步、综合治疗策略的观念更新,使这类疾病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但医务人员对这类疾病认识不足,且中国缺少流行病学数据,发病机制未明,具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在临床上易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为了加强医务工作者对其认识,本文对CTEPH和CTEPD的定义、流行病学、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
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心血管病诊治要点
史云静, 金玮
2023, 2(1): 27-35.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3.01.004
摘要(31) HTML(6) PDF(4)
摘要:
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是一类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错误折叠形成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各个组织器官,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的罕见疾病。其累及心脏表现为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AL-CA),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瓣膜及心包疾病等。心脏受累程度是对A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的重要依据。AL-CA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合并心力衰竭者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近年来,心脏淀粉样变性诊治技术不断进展,AL靶向治疗获得里程碑式突破,多学科协作诊疗体系不断完善,AL-CA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本文将聚焦AL心血管受累,简要阐述AL-CA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针对肥厚表型心肌病发病机制治疗新药研发进展
刘彦博, 田庄, 张抒扬
2023, 2(1): 36-42.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3.01.005
摘要(31) HTML(6) PDF(2)
摘要: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临床表型特征的心肌病。其病因主要为编码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此外, 其他系统性疾病也会导致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如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溶酶体贮积病)、系统性淀粉样变[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ATTR)]和法布雷病等。既往缺乏针对HCM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近年来,这些治疗药物问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Mavacamten通过抑制肌球蛋白重链的ATP活性来降低心肌收缩力以改善心肌肥厚,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压差、心室壁张力和心肌损伤。氯苯唑酸通过抑制转甲状腺素蛋白(TTR)的解离及后续淀粉样物质的生成与沉积,可降低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A)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基因沉默药物、基因编辑技术有效减少异常TTR水平。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体外合成α半乳糖苷酶A的替代治疗,可有效降低法布雷病心脏受累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改善心功能、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患者死亡率。
国家血友病登记系统建设
薛峰, 杨仁池
2022, 1(4): 370-374.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4.002
摘要(97) HTML(33) PDF(19)
摘要: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属于罕见病的一种。其疾病特点为遗传性、终身性及致残性。国家血友病登记系统的建设是开展血友病关怀工作的基础。中国早在1996年即开始开展纸质版血友病登记工作,并在2007年升级成为网页版血友病登记系统。2009年原卫生部办公厅决定建立中国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制度后,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中国正式建立了国家血友病登记系统。目前已经有超过200家医院参与登记工作。国家血友病登记系统也为血友病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特征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打下基础。
血友病救助体系的现状和探讨
程彦, 房云海, 张心声
2022, 1(4): 375-379.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4.003
摘要(79) HTML(29) PDF(12)
摘要:
血友病是一种伴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因子替代治疗。中国血友病的诊疗主要存在血友病患者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与医保、医疗、医药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昂贵的治疗费用是造成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本文将通过已有文献数据、现有患者援助项目情况,对血友病救助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机构三方共同努力, 持续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多元化的创新支付模式,形成完整的血友病综合医疗救助体系,让血友病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诊疗, 争取实现与普通人接近的生活质量。
综合评价体系在中国儿童血友病治疗中的发展与应用
姚婉茹, 张纪水, 吴润晖
2022, 1(4): 380-385.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4.004
摘要(32) HTML(13) PDF(7)
摘要:
作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血友病以自发性出血为特征,特别是关节出血。其治疗结局的综合评价体系由3个方面组成,分别是出血、肌肉骨骼的结构(影像学)和功能、社会活动参与情况,通过多学科检测及相应量表完成评估。其中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尤为重要,评估方式涵盖通用问卷及血友病专用问卷,其中血友病儿童专用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加拿大血友病结局-儿童生活评估工具(CHO-KLAT)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对综合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简述。
血友病基因治疗现状与展望
代新岳, 张磊
2022, 1(4): 386-390.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4.005
摘要(51) HTML(16) PDF(14)
摘要:
血友病是一种由凝血因子Ⅷ或Ⅸ基因异常引起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为预防出血需要从儿童时期频繁地静脉注射凝血因子浓缩物。基因治疗可能通过一次性注射治愈血友病。使用腺相关病毒(AAV) 载体对血友病进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取得明显疗效。尽管该方法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改变血友病治疗模式,目前仍不能对具有抗AAV衣壳中和抗体的患者进行治疗,克服针对AAV的宿主免疫反应十分重要。由于AAV载体基因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被稀释,还需长期观察临床试验的治疗效果。本文重点介绍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补体抑制剂在罕见病的临床应用
乐偲, 杜亚丽, 黄杨钰, 陈丽萌, 管宇宙, 韩冰
2022, 1(4): 391-399.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4.006
摘要(101) HTML(47) PDF(22)
摘要:
补体系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补体抑制剂的使用为很多罕见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等,带来了里程碑式的进步。近年来,补体抑制剂的应用也逐渐向其他补体相关疾病领域拓展。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就补体抑制剂在较为成熟的罕见病领域的应用进行总结,也对其今后在相关罕见病领域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儿童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傅玲玲, 吴润晖
2022, 1(4): 400-406.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4.007
摘要(45) HTML(14) PDF(15)
摘要:
儿童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TTP)是一种少见但严重时可致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病因机制为ADAMTS13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该酶持续严重缺乏,从而造成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及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相较于成人,儿童hTTP发病更早,更易出现脑、肾等远期并发症,对预防性替代治疗需求更迫切。本文就儿童hTT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儿童罕见肾脏病诊治现状及展望
张琰琴, 王芳, 丁洁
2022, 1(3): 233-237.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3.002
摘要(162) HTML(35) PDF(59)
摘要:
儿童罕见肾脏病是导致儿童慢性肾脏病、肾衰竭的重要疾病构成,其中大部分是遗传性肾脏病,占儿童慢性肾脏病的29.7%~52.1%。近十多年以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儿童罕见肾脏病的诊断能力。2018年公布的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进一步全面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儿童罕见肾脏病的诊治和研究,同时儿童罕见肾脏病的诊治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变异致病性判断、缺乏监测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缺少治疗药物等。今后儿童罕见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患者、临床医生、药物研发企业以及政府不同部门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研究进展向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以满足儿童罕见肾脏病患者的诊治需求。
快速进展的自身炎症性疾病
高思豪, 宋红梅
2022, 1(3): 238-244.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3.003
摘要(211) HTML(25) PDF(67)
摘要:
自身炎症性疾病(AIDs)是一组以全身炎症反应和多系统受累为特征,固有免疫起主要致病作用的遗传性疾病。自1999年概念提出以来,AIDs的研究快速进展,已发现至少56种自身炎症性疾病,逐渐深化了对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不同分类的AIDs在临床表现上具有特点,对高度怀疑的病例仍应尽可能进行基因检测。对未分化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断、组学驱动的AIDs精准分层、AIDs靶向治疗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介绍AIDs概念、机制、分类的快速进展,总结其临床表型特点、诊断挑战及治疗经验,以期提高大众对此病的认识。
免疫出生错误基于发病机制的精准治疗
舒洲, 毛华伟
2022, 1(3): 245-251.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3.004
摘要(185) HTML(57) PDF(23)
摘要:
精准医学是通过分析疾病发病机制寻找特异生物学标志物,并进行靶向治疗的学科。免疫出生错误是一类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是研究免疫学机制的适宜人体模型。近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人类对免疫出生错误的临床表现型与基因型、基因型与特定靶点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因此,为临床医务人员按照精准医学的原则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机遇。目前,针对免疫出生错误的精准治疗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具有治疗疾病本质的优点。本文着重阐述了几类免疫出生错误病的精准治疗。
人工智能支持罕见病诊疗的研究进展
弓孟春, 焦塬石, 马武仁, 刘鹏, 金晔, 胡继发, 牛灵, 史文钊, 张抒扬
2022, 1(2): 101-109.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2.003
摘要(262) HTML(115) PDF(74)
摘要:
在已描述的7000多种罕见疾病中仅有5%找到了治疗方法。大数据时代,随着生物医学数据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高效快速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识别方法。以机器学习为着重点的人工智能应用为罕见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并广泛应用于诊断与治疗。人工智能已经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其学习和分析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并做出可靠预测的能力。目前已有数量可观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罕见疾病的案例,本文旨在总结罕见病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进展。另外,还系统地总结了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的局限性,并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罕见病应用领域中的发展。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王文卿, 赵玉英, 焉传祝
2022, 1(2): 110-121.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2.004
摘要(259) HTML(100) PDF(53)
摘要: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是一组以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递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可部分治疗的罕见遗传性疾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的普及及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已发现30余种CMS致病基因,且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存在一定关联。CMS在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为了加强临床工作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本文对CMS主要亚型的分子机制、临床特征、电生理检测、病理特征及治疗予以归纳并总结。
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建设及应用
郭健, 刘鹏, 荆志成, 刘建民, 程惊秋, 丁洁, 顾卫红, 陈丽萌, 朱以诚, 张抒扬
2022, 1(1): 7-12.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1.002
摘要(498) HTML(139) PDF(104)
摘要:
罕见病已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挑战,积极开展罕见病研究是应对罕见病疾病负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然而,罕见病病种繁多、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不足、单病种患者数较少且居住分散的特点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罕见病研究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患者注册登记是了解罕见病自然史、积累罕见病病例、采集疾病信息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开展罕见病患者注册登记研究来支持罕见病的临床研究和新药临床试验。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National Rare Diseases Registry System of China, NRDRS),经过五年多的建设与发展,NRDRS已覆盖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纳入101家协作单位,涉及171种/类罕见病,建立188个队列,注册罕见病患者68 137例。目前,NRDRS已初步完成资源的积累,如何基于NRDRS开展罕见病相关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是平台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将介绍NRDRS的建设过程,对开展罕见病相关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潜在支持,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中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现状及展望
顾学范, 韩连书, 余永国
2022, 1(1): 13-19.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1.003
摘要(376) HTML(527) PDF(197)
摘要:
新生儿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罕见遗传病的有效措施,在降低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中,新生儿筛查预防效果显著,并随着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新生儿筛查也是获得罕见病患病率数据的较为可靠方法。本文介绍了中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7 819 662例串联质谱法多种遗传代谢病新生儿筛查确诊的疾病普及患病率,提出12种罕见病作为中国串联质谱法新生儿筛查首选目标疾病。对未来的新生儿基因筛查提出了技术发展的要求和伦理的思考。
儿童罕见病管理现状、进展与前景
刘薇, 张碧丽, 黄金月
2022, 1(1): 20-27.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1.004
摘要(354) HTML(67) PDF(94)
摘要:
儿童罕见病,并无标准定义,可以被理解为儿童时期发病的罕见病,亦或罕见病患者的儿童时期。具有患病率低、临床罕见、种类繁多、难诊难治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罕见病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推广,罕见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取得较大进步,罕见病管理保障得到逐步拓展与完善,但仍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中国幅员辽阔,各层级医疗资源不对称,对许多罕见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受限,检测手段参差不齐,诊疗能力存在差异,大多数罕见病仍被误诊或长期漏诊。因此,从罕见病层级管理手段入手,进行合理分流、危险分层、早期诊断、科学救治,着眼整合区域诊疗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有多项研究证实罕见病发生存在一定遗传异质性,半数以上于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死亡率高,存活患者多有功能残障等。因此,儿童期发病的罕见病更应引起医药卫生领域的高度重视,儿童罕见病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亟待推进。本文主要探讨儿童罕见病管理现状,总结目前儿童罕见病的临床进展,并对未来前景做出展望,以期为儿童罕见病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戴毅, 崔丽英
2022, 1(1): 28-33.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1.005
摘要(464) HTML(127) PDF(78)
摘要: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从医学文献中的首例病例报道至今已跨越百年。在这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SMA经历了临床描述、病例积累、疾病分型探索、致病基因定位与克隆、基因诊断临床应用、动物模型建立、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研发与患者使用等诸多阶段,未来SMA还要向发病机制研究、携带者筛查与精准预防, 以及新治疗探索等方向发展。作为单基因遗传病的代表,回顾SMA诊治进步历程、新药研发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助于引领和带动整个罕见病领域的进步,助推罕见病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
陆明, 张盼盼, 沈琳
2022, 1(1): 34-37. doi: 10.12376/j.issn.2097-0501.2022.01.006
摘要(2164) HTML(63) PDF(30)
摘要: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少见的异质性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级和分期,治疗和转归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晚期神经内分泌癌恶性度高、预后差、可选药物较少、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免疫治疗是近几年肿瘤治疗领域的最重要的突破,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较好疗效。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神经内分泌癌治疗中的作用,国内外也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目前免疫治疗在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也为未来相关研究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数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末页
  • 共:2页